(资料图片)
【各抒己见】
作者:李 颖(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、教授)
6月14日,《光明日报》教育周刊刊发的《以高质量终身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》一文提出:终身教育体系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,引发了笔者对终身教育的思考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推进教育数字化,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。我们正身处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,数字化资源必然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学习型社会以社会学习者为中心,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架构。当前,数字化生态中以人为本的工作形式正在形成:工作弹性大、灵活性强、自由度高。线上课程具备了相应的弹性、灵活性和自由度,可以有效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。因此,在常规的学历教育以外,以慕课为代表的线上课程与社会学习者之间可以形成“不追求入学,但实现学习”的逻辑关系。供需双方通过智能化平台自由匹配,在短期形成灵活的教与学关系,在完成学习后,学习者可以获得慕课认证证书、微专业证书。同时,大数据提供学习者画像,以便高校及平台运营方调整课程设计与布局。
以上现象,使学科逻辑和市场逻辑相互协调的产物——“微专业”进入人们的视线。“微专业”具备三项功能:满足就业、提升生活品质和素养、为深造做准备。2015年,“高水平大学联盟”启动了知识产权等两个“微专业”系列的慕课。2016年,北京大学首次提出设立“荣誉学士学位”,鼓励“微专业”、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建设,2018年开设了第一个线上“微专业”——“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”。
但刚刚起步的“微专业”尚处于摸索阶段,亟待切实提高“微专业”证书的社会认可度。对于希望提升就业竞争力、实现岗位创业的学习者,“微专业”须重视职业属性,以“课程+毕业项目”模式,重视行业实践。对于希望在学业上继续深造的学习者来说,“微专业”要为他们提供可以学分互认与转换的保障机制,继续探索学分银行。同时,领航企业和机构要积极加盟,全程参与线上课程的设计,将“微专业”证书作为内部培训的重要条件,这样,员工就有了积极动力,用创业的心态、创新的思维去工作,形成岗位创业示范效应。
打造“微专业”,可以敦促高校把触角延伸到社会型教育,更关注就业市场的需求,提升社会责任感,更好地服务于大众,帮助其实现“想学就可以学,想学什么就学什么,什么有用就学什么”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07月11日 15版)